名士、名樓、名聯
◆? ?文? /? 馮申
湖南岳陽樓和云南大觀樓都躋身中華名樓之列,而兩座樓上, 各有一副著名對聯,對聯的作者都是云南人,一為竇垿,一為孫髯。今天的故事就從兩副對聯說起吧。
▲ 大觀樓長聯(網絡圖片)
孫髯與大觀樓長聯??
孫髯,字頤庵,號髯翁,云南昆明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孫髯自幼好學,才華出眾,但在參加科舉考試時,由于看不慣官場的腐敗黑暗,不愿被搜身受辱,憤而離去,此后便未再參加過考試,終身不仕。
孫髯名士風流,與當時的眾多滇籍士紳,如錢灃、李因培等多有往來唱酬,師范也曾求教于他。因其愛梅花迎霜之骨氣,故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他因曾目睹水患給農民帶來的災難,故親自踏勘盤龍江流域,查閱資料,詢問民眾,寫出了《擬盤龍江水利圖說》,提出了治理水患的方案。他還用詩歌等形式道出人民生活的苦難,呼吁官府減租免稅。
孫髯晚年窮困潦倒,棲息于圓通寺后螺峰山咒蛟臺洞穴中,以行醫占卜謀生。因為女兒嫁到彌勒,孫髯后來也來到彌勒,傳說曾在城里設館教書,生活依然艱難。去世后,家徒四壁,只剩下了書卷和詩稿。
當然,孫髯能夠為后世記住,還是因為他撰寫的大觀樓長聯。我們不妨再回顧一下長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矗簴|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長聯的上聯描寫滇池的景致,好一幅壯麗畫卷。詩人站立高處,袒胸敞懷,瀟灑豪爽,指點介紹,喜不自勝。下聯詠史,在道盡所謂的帝王“偉業”時,憂國憂民之心躍然而出。
作為康乾盛世的親歷者,孫髯的長聯中卻透露出危機四伏、大廈將傾的氣息。在他看來,封建帝王縱然有“偉烈豐功”,到頭來不過只留下了“斷碣殘碑”。所謂的盛世,徒有光鮮的門面而已,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和苦痛,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們根本就不在乎。孫髯的思想與同時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表現出來的何其相似。1963年陳毅元帥在昆明觀大觀樓長聯后賦詩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聯想人類數千年。腐朽制度終崩潰,新興階級勢如磐。詩人窮死非不幸,迄今長聯是預言?!倍潭處拙湓?,恰道出了長聯的思想價值。
正是有了底層生活的經歷,又心懷民瘼,加上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孫髯才能寫出這樣不朽的聯句。
▲ 岳陽樓長聯(網絡圖片)
竇垿與岳陽樓長聯??
自孫髯寫出大觀樓長聯后,各地士人紛紛仿作,描寫自己家鄉的風景與歷史。而長聯這一形式,同樣得到了青睞。在千古名樓岳陽樓上,也掛著一副長聯,它不是簡單的仿寫,獲得了極高的贊譽。長聯的作者,是云南羅平人竇垿。
竇垿嘉慶九年(1804年)出生于羅平州淑基村(此村現歸師宗縣管轄)。他出身于書香門第,受祖、父輩影響,少懷壯志,發奮讀書,于道光五年(1825年)22歲時中解元(省鄉試第一名),由于其祖也曾中解元,是名副其實的“祖孫解元”。
中進士后,竇垿歷任吏部主事、郎中等職,后又擢升江西道御史。他一生以治學、為官、教書育人為要務,人品、文品深受當時名宦、大儒所敬賞,其美德事跡也廣為流傳。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許夢蘭因徇私舞弊獲罪,案件交由竇垿審理,竇垿依法作出判決。許夢蘭對判決不滿,不惜搬出當朝大學士恐嚇、威脅竇垿。竇垿毫不畏懼,堅持原則不為所動,并義正辭嚴地進行回擊。最終,許夢蘭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第二年,順天府發生的竊米大案牽連到大學士卓秉恬和順天府尹陸應谷,道光皇帝有意嚴懲二人。吏部尚書將皇帝的想法告訴竇垿,要求其照辦。竇垿經過嚴格審查,認為此二人并非主犯,所犯之罪只應降職留用。在他的據理力爭下,道光皇帝也只好同意了他的審案決定。
咸豐皇帝即位后,竇垿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他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向皇帝提出九條治國策略,史稱“條陳九事”。但這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對清廷的政治腐敗極度失望的竇垿便憤然告假回鄉。這次離京也成就了一副名揚天下的長聯。
十月,竇垿途經岳陽樓,第五次登上此樓。國危家難,壯志難酬,面對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竇垿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揮筆寫下長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楊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上聯以一個問句開篇,點述四位與岳陽樓相關的名人事跡后,再發四問,感嘆昔日憂國憂民的詩人,心懷天下的儒者,造福百姓的官員,不問世事的神仙都不見了,而國家內憂外患,朝廷積弱,報國無望,身心困頓,怎么不使人痛感凄涼,潸然淚下?下聯轉寫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寫岳陽樓畔的湖、江、山、城。這樣的勝景山河,豈能被人蹂躪,任人宰割。最后一個反問,“問誰領會得來”,使上下聯渾然一體,又意味無窮。
對聯站在歷史的高度、家國的高度,以問開頭,以問結尾,展示了竇垿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正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描述的心境: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是進亦憂,退亦憂。
孫髯和竇垿,所處的時代正是封建社會末期,各種社會矛盾一觸即發的時刻,面對這樣的境況,二人無論在野在官,都深有無力回天的感慨。他們懷抱樸素的家國情懷,并將這種感情融進了兩副長聯之中。正是如此,兩位前賢以及他們的兩副長聯也一直為人民所紀念、傳誦。
(責任編輯? 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