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
◆? 文? /?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李正洪
▲今日獨龍江
云南是多民族的邊疆省份,與緬甸、老撾和越南3國接壤,邊境線長4060公里,共有8個邊境州(市)、25個邊境縣(市)、110個抵邊鄉鎮(街道)、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云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把“筑牢祖國西南安全穩定屏障、守護好神圣國土”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以昂揚的姿態、實干的精神,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打造讓黨和國家放心的“安全、穩定、富民”示范高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以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統領,實施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三年行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試點工程等,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雙融合雙促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積極實施“雙百”工程,推進各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保護;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文創產業發展,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率先建成云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媒體中心,成立了云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等,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邊境地區打造了1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3個示范帶,把25個邊境縣、110個抵邊鄉鎮(街道)、374個抵邊行政村(社區)建設成各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既是云南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云南提出用3年時間將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設成為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目標,努力實現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通過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云南25個邊境縣(市)的許多村寨富起來、美起來,各族群眾共建家園、美化環境,讓生活幸福起來。2021年,云南25個邊境縣(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國、云南省平均水平。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邊疆民族地區發展
云南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加強沿邊縣城建設,支持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建設。持續鞏固組織強邊、開放活邊、守土固邊、富民興邊、和諧穩邊工作成果,加快打造邊疆黨建長廊示范帶,優先把沿邊行政村(社區)建設成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實現邊民富、邊關美、邊防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邊疆民族地區的生動實踐,也是新時代云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是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要深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動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轉變,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當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開放、創新、教育、人才等方面還有弱項,與此同時,在民族團結、沿邊區位、良好生態、綠色能源、高原特色農業、文旅資源等方面具備優勢。要通過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保安全、促團結等系列舉措,推進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
二是堅持創新推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推動“小康村”向“幸福村”邁進,不斷滿足邊境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重點在深入推進產業富村、生態美村、文化興村、治理睦村、開放活村、守邊穩村等方面發力,把已經形成的良好態勢鞏固好、拓展好,推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示范。
三是堅持以團結奮斗促進共同富裕。深入推進邊疆民族地區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要提升邊疆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統籌“一業支撐”與“百業興旺”的關系,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和特色產業基地。抓好產業就業、素質能力提升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加大教育資源配置向邊疆民族地區傾斜力度,加快高素質人才培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是以現代化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推進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中,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要把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為一體,引導各族人民倍加珍惜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墻鐵壁。持續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區、高寒山區和邊境地區加快發展,支持涉藏州縣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工作,不斷提質擴面、創新載體,努力實現16個州(市)、25個邊境縣(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命名全覆蓋,打造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形成全域創建格局。以“互聯網+民族團結進步”為紐帶,推廣創建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五是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大力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心向北京、擁護核心”主題實踐。實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枝繁干壯”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交融。打造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文藝作品,舉辦促進各民族文化展示、傳播、交流、互鑒的品牌活動,開發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的文創產品,開展跨區域文化體育演出、展覽、比賽等活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交融格局。持續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推普”工程。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加強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教育,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創建命名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基地,建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媒體中心,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圓中國夢”的濃厚氛圍。
(本文圖片由怒江州民宗委提供)
(責任編輯?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