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為例
◆文? /? 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在于,在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對那些“差別化區域”予以特別關注。由于歷史、地理、資源等多方面原因,“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內地和東部沿海地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特征尤為明顯,對于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共同富裕和民族團結進步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困難。尤其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邊疆民族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要承擔起更大的使命和責任。這就需要我們對邊疆民族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的經驗進行充分的總結,對存在的特殊問題展開深入的剖析,對面臨的挑戰作出準確的判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不斷創新發展邊疆地區的民族工作。文山是全國唯一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山區、貧困地區、原戰區”為一體的自治州。以文山州為案例進行的研究,對于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文山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
近年來,文山州委州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2020年底,州委九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將文山打造成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樣板”目標,2021年1月,文山州被國家民委正式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文山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高位推進。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相關工作,始終堅持“不重視和不研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是合格、稱職的領導干部;不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足以謀全局;做不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盤工作也做不好”的理念,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層層推動,逐級落實,建立了州、縣、鄉等黨委主要領導掛鉤的創建活動工作責任制,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各級黨委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認真履行主體責任,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第二,賡續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文山州充分挖掘紅色基因,把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血脈轉化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巨大精神動力,大力傳承“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紅色基因,弘揚“老山精神”、新時代“西疇精神”,將文山各族人民扎根邊疆、心向中央,守土固邊、建設家園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中,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三,鞏固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鞍l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動力源”,文山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中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依托地方性特征,因地制宜構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產業結構。鞏固發展果蔬、烤煙、辣椒、三七等傳統特色產業,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依據地方特質與民族文化,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業與康養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的快速融合,不斷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四,深化“鑄牢”內涵、豐富“創建”形式。從2009年起,文山州率先在邊境地區、原戰區老山片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全州乃至全省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截至2021年8月,成功創建國家和省、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76個、示范教育基地3個,評選命名縣(市)級示范單位500個。在具體創建活動中制定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指引性的“九進”工作方法,還探索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的聯動機制和長效機制,充分發揮不同群體、不同力量、不同資源在創建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把創建工作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全覆蓋,在工作中主動補短板、積極開新篇,鞏固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成果。
二、文山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相對于邊境線的不同區位關系,不同層面上的“邊疆地區”具有相異的內外條件,因此,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際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既具共性,也有差別。文山州總體屬于“邊疆地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邊界”“邊境”“邊疆”等因素的影響,而富寧、馬關、麻栗坡三個邊境縣又尤為明顯,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邊境地帶”的區域性特征。
(一)共性問題
第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產業發展、邊境縣市與其他縣市發展不平衡三方面。邊疆民族地區地處偏遠,許多地方經濟發展基礎依然薄弱,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再加上歷史原因導致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特別是邊境一線少數民族群眾自我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內生動力不足,還未形成多樣化的產業發展方式,疫情也嚴重影響了中越邊民傳統的互市貿易,使得傳統種植業與外出務工依然是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第二,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鶎用褡骞ぷ鳈C構是黨的民族政策實施、落地的前線陣地,民族工作干部群體則是排頭兵。當前文山州基層民族工作面臨著人才缺乏,治理體制與能力不足的困難。此外,民族事務具有項目多、任務重、管理雜的特征,基層民族工作的推進與管理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條塊分割的缺點,一些項目工作內容彼此交叉,考核標準龐雜且相互交織,缺乏有效整合。
(二)區域性問題
富寧、麻栗坡、馬關三個邊境縣與越南接壤,由于地理、政治、疫情等方面的復雜因素,除了存在上述共性問題外,還有一些個性的區域性問題需要被重點關注。
第一,邊境區域人口內遷與回流問題較為嚴重。以麻栗坡縣為例,該縣轄區內有8個鄉鎮22個村委會152個村民小組與越南直接接壤。通過對麻栗坡茨竹壩的石筍、猴子箐、豬廠、月亮壩等村莊的實地考察,發現存在著人口內遷或回流現象,特別是青壯年群體前往內地城市務工已成為家庭收入最重要的來源,也是人口向村莊外部流動的主要原因。邊境村落人口內遷與回流不僅使村莊人口老齡化加重,也使得邊境村落逐步“空心化”,這不利于邊境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實,更為中越邊境非傳統安全帶來隱患。
第二,現代化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基礎服務設施、產業結構有待完善,區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地方社會謀求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根據《云南省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方案》要求,文山州以富寧縣木桿村、馬關縣張家灣村與麻栗坡縣偏馬生產隊、石筍村為示范點,擬形成生態宜居型、產業支撐型與邊貿助推型三種發展模式。但實地調查發現示范村內的道路、通訊及衛生等基礎設施仍有待提高,目前無法完全滿足邊民的生產生活要求,例如村落搬遷新建房屋未考慮到當地居民耕種、養殖的需求。而且,村莊經濟發展對外部力量的依附性強,基于地方性特征發展的產業未形成規模,市場風險高,可持續性不足。
三、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問題。邊疆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要扭轉疫情帶來的不利因素,一方面要立足地方資源比較優勢,深化改革,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結構,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要以疫情防控為契機,發揮口岸管理和服務職能,健全雙邊合作交流機制,加強雙邊口岸應急處置、跨境務工管理、聯合邊境巡查等方面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內外邊境管控機制,解決好邊境地區人、物非法流動的問題,積極促進沿邊開放向著正規化、規?;l展。
第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突出邊疆補助的區域化與邊民補助的精準性。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要針對特定地區、特殊問題、特殊事項制定實施差別化支持政策”。因此,要提高財政支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籌措專項資金,確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疫情防控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邊境縣市,尤其是抵邊村落既是疫情防控第一線,也是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的重中之重,有必要突出其區域特性,應當在政策、財政等方面予以傾斜。而邊民是固邊興邊最重要的力量,應改革建立在戶籍制度上的邊民補助方式,利用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機制,按照在沿邊區域實際生活的時間構建差異化的邊民補助體系,做到邊民補助精準發放,實現沿邊一線留得住人、邊民富得起來的目標。
第三,持續培養、吸納、引進優秀人才,加強基層民族地區政權建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高度重視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與民族干部的培養,指出要“重視、關心、愛護在條件艱苦地區工作的一線干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因而,地方政府既要重視少數民族群眾的學校教育與社會培訓,構建民族人才的多樣化培訓機制,努力建設一支了解地方民情,具有地方情懷的基層民族工作隊伍;也要擴大邊境地區人才吸引力度,在政策、資金、晉升渠道等方面給予支持與關照,做到人才引得來,也留得住。另外,對于那些政治過硬、敢于擔當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第四,打破行政組織界限與項目制壁壘,整合民族事務實施、管理、考核方式。民族事務牽涉到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且彼此纏繞交織,極為復雜。界限分明的行政組織在實施相關項目時雖針對性強,但整合能力弱,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新時代的民族工作要化繁為簡,打破行政組織的界限,以整體觀的視角統籌管理由中央、地方政府發起的惠民項目,重視項目間的內在關聯性。在項目監督機制與考核標準方面,應協調諸多惠民項目間的交叉區域,避免相同內容的重復上報。這進一步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推廣諸多邊疆惠民項目時重視彼此間的聯動性與延續性。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边吔褡宓貐^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既有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一規劃、集中部署和大力推進,為具體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組織保障、資源保障;也是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內生需求和根本利益,他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和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局面。因而,在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之中,要充分重視兩方面力量、智慧、行動的有機結合,尤其需要凸顯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群眾在這一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大力鼓勵他們的實踐創造性。在邊疆民族地區持續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否鑄牢,正在經歷著不斷的檢驗和新的考驗,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節選自《2021年度云南民族宗教委工作調研報告》)
(責任編輯?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