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徐霞客與西山
◆文? /? 馮申
云南位于祖國西南邊疆,常被視為偏僻煙瘴之地,提起云南,也總會有人將之與落后聯系在一起。其實,自從漢武帝在云南地區設立益州郡開始,云南與內地之間的交往、交流就始終沒有中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內地文化也已經與云南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據記載,在唐朝時期,云南就已經開展系統的儒學教育。到了元朝時,賽典赤在昆明及云南各地廣建文廟,云南人也開始參加全國的科舉考試。明朝時,楚雄人李啟東差點中了狀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楊慎來到了云南。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是四川新都人,其父楊廷和,貴為首輔。但楊慎卻沒有通過這層關系謀取官職,而是依靠自己的勤學苦讀,在24歲時高中狀元。本來應該一帆風順的仕途生涯,卻因嘉靖皇帝登基后的“大禮議”事件戛然而止。由于得罪了皇帝,楊慎37歲被充軍到了云南,于72歲逝世,他在云南整整待了35年。這半生時間,也成就了楊慎在云南的傳奇。
昆明西山腳下的高峣有一座升庵祠,是為了紀念楊慎而建。升庵祠里面還有一個大旅行家徐霞客的紀念館。為何要在升庵祠中建一個徐霞客紀念館?這兩位相隔了一百年的著名人物在西山又有什么交集呢?
楊慎與西山
要講楊慎與西山的關系,有一位云南人必須一提。此人名為毛玉,云南右衛(即高峣)人,中進士后任給事中(明代的諫官)等職。曾捐資買地,在昆明創辦書院,教授學生,這也是昆明地區最早的書院(比官辦的五華書院早20余年)。在給事中任上,毛玉剛正不阿,彈劾了不少貪官污吏。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楊慎、毛玉等二百余名大臣因反對嘉靖帝主張,在一次早朝散朝后,跪于皇宮左順門前哭諫。嘉靖帝令廷杖群臣,毛玉被打得皮開肉綻,死于獄中。而楊慎則被捕,廷杖兩次,幾乎死去,后被充軍至云南永昌(今保山市)。因而,可以說楊慎與毛玉乃是執相同政見的生死之交。
被貶云南后,由于地方官的相對寬容,楊慎得以游歷云南各地,留下了大量關于云南的詩詞歌賦。其中有一句至今仍然經常被提到,“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滇海曲》),這也是最早將昆明描寫為“春城”的詩句。
在云南的時間里,楊慎在西山腳下的高峣住了很長時間,這自然與故人有關了。毛玉之子毛沂對父親的“難友”非常敬重,于是數次邀請楊慎到高峣家中居住。
1530年,毛沂在高峣新建了精舍,楊慎前往祝賀,并為之取名為“碧峣精舍”。幾年后,楊慎將“碧峣精舍”買下,改名為“紫翠新居”,作為居所和講學著述之地,因此又被稱為“碧雞書舍”。在高峣,他還留下了《高峣十二景》等數十首詩篇。
楊慎生命的最后6年都是在西山腳下度過的。1559年,72歲的楊慎終老高峣,絕筆云南。
楊慎在云南的貢獻
在明代,云南被很多內地士大夫認為是“蠻荒瘴癘之鄉”“不毛之地”。楊慎來到云南后,發現這種說法并不正確。他認為,云南和內地的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聯系,內地的漢族和云南的各民族人民都是炎黃子孫,對待各民族的群眾應該一視同仁。因此,楊慎始終致力于增強云南地區的國家認同感。
楊慎在云南開展講學活動,傳播中原文化,培養云南本地的文人學者。楊慎在云南三十多年,經常到各地講學授徒,為當地造就了大批學有成就的人才。他還與麗江土司木氏交情深厚,指導木氏詩文創作,整理少數民族典籍,為傳播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楊慎的著作中,《滇程記》《滇載記》《云南山川志》等都是記載云南山川風物的重要著作,他創作的大量詩文都和云南有密切關系。他還為云南各地作者選編詩文集,熱情為他們撰寫序言,為發展云南文化盡力。
正如有人所評價:“升庵功業,當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與融化,對中華民族的成長有貢獻?!?/span>
徐霞客與楊慎
徐霞客與楊慎生活的年代相隔了一百年的時間,這兩個在各自領域都堪稱偉大的人物的交集恰在云南,在西山。
徐霞客是明末的大旅行家、地理學家,他一生志在探訪祖國的大好河山,“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從1638年5月進入云南,至1640年2月離開,徐霞客在云南游歷了22個月的時間。云南也成為了他游歷時間最長,在日記中記述最多的一個省份。
在日記中,徐霞客記述了他游覽太華山(即西山)的經過。他從省城(昆明市區)出發,乘船渡過草海來到高峣,“由高峣南上,為楊太史祠”,在楊太史祠用過午飯,才又繼續登山。
楊慎去世后,云南布政使劉之龍將其在高峣的寓所碧峣精舍改建為太史祠,供奉楊慎塑像。徐霞客所到的太史祠,正是楊慎的祠堂。當徐霞客在太史祠祭拜楊慎時,兩個相隔一百年,并且又都對云南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人就這樣聯系在了一起。
和楊慎一樣,徐霞客也是促進內地和邊疆交往融合的重要使者,為內地文化在邊疆傳播做了不少實事。比如,他在昆明安寧曹溪寺為讀不懂楊升庵的碑的儒生解釋碑文,為麗江木增父子修改文集、批改文章,為賓川雞足山修撰了第一部志書等等。在《徐霞客游記》里,約20萬字的《滇游日記》占到了全書五分之二的篇幅。徐霞客以飽滿的熱情,細致的觀察,敏銳的感覺和生動的文字,真實描述了云南的山川風物,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錄。這也為內地的士人了解云南,認識云南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楊太史祠后來多次毀于兵燹,又多次重建,如今的升庵祠基本保留了清末光緒年間的格局。由于二人在此地的交集,昆明市在1987年舉辦徐霞客誕辰400周年的活動時,就在升庵祠內設立了徐霞客紀念館。我們也得以在此同時懷念這兩位偉大的人物。
(責任編輯? 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