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文? /? 紅河州民族宗教委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對標云南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指標體系和任務要求,紅河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組成專題調研組,采取實地查看、個別訪談、座談交流、問卷調查、抽樣復核等方式開展實地調研,經認真綜合分析,形成報告,為加快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提供對策建議。
一、紅河州沿邊行政村(社區)基本情況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1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2020年末戶籍人口4690277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85109人,占61.51%。紅河州邊境線長848公里,有金平金水河、河口公路和鐵路3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和9個邊民互市點。全州邊境地區共有13個沿邊鄉鎮、49個沿邊行政村(社區)、540個沿邊自然村,沿邊地區總人口40034戶164119人,占全州總人口的3.5%,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49992人,占91.3%。
二、紅河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現狀
紅河州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扛牢固邊興邊富民政治責任,聚焦邊民富、邊疆美、邊防固的目標和任務,統籌協調推進沿邊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開發開放、生態文明建設、基層社會治理、疫情防控和黨的建設各項措施落實,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更加堅定、行動更加自覺,“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生動局面在邊境一線生動展現。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資金、項目、人才向沿邊地區傾斜,組織東西部協作單位和省州縣部門掛鉤包保沿邊49個行政村,全力推動責任、政策、幫扶、監管“四落實”,千年“小康”夢圓邊疆,布朗族(莽人)、拉祜族實現一步跨千年,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形成。水網方面,540個沿邊自然村全部實現自來水入戶,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路網方面,從縣城到沿邊鄉鎮已全部通柏油路,從鄉鎮至行政村已全部通水泥路,所有自然村實現通公路,各族群眾銷售農產品和農用物資運輸“人背馬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電網方面,在實現沿邊群眾安全用電的同時,推廣網絡繳費、安全用電宣傳等,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已走進千家萬戶。能源網方面,綠春縣平河、折東、新寨、大頭村委會建設村級光伏電站,實現年均收入30萬元以上。信息網方面,沿邊49個行政村(社區)實現通4G網絡,移動支付等新生活方式已全面普及。
沿邊經濟持續加快發展。緊緊圍繞“六穩六?!惫ぷ?,著力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逐步培育壯大。河口公路口岸和鐵路口岸、金水河口岸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保持貨物貿易暢通,9個邊民互市點集鎮功能不斷完善。沿邊地區綠色生態資源優勢正不斷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綠春縣累計發展茶葉24.3萬畝,人均1.16畝,建成茶廠61個;金平縣發展香蕉23萬畝,人均0.7畝;河口縣累計發展桔子、菠蘿等水果種植28.5萬畝,人均2.8畝。
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見行見效。以強化城鄉規劃管理、農村“兩污”治理、農村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為抓手,在邊境一線深入開展愛國衛生“七個專項行動”,全力推行河長制、路長制、林長制,沿邊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49個行政村(社區)森林覆蓋率達66.62%,比全州57.32%高9.3%。
各族群眾民生保障不斷夯實。建好安全住房,利用易地扶貧搬遷和守邊固邊政策,在邊境地區建設44個安置點,2635戶10952名群眾搬進新居;全面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實現危房全部“清零”。抓實教育惠民,49個沿邊行政村(社區)辦有鄉村中心校60所,教師1175名,學生18438名,實現了邊境地區孩子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轉變。落實醫療保障,49個沿邊行政村(社區)衛生室均實現“四室分開”,邊民城鄉醫療保險政府補助70元/人,參保率達99%以上。
邊境社會治理效能穩步提升。嚴格落實“五個基本”標準化等要求,沿邊行政村(社區)實現黨組織有陣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在行政村實行“一肩挑”,配齊配強村“兩委”干部,配備文化宣傳員、獸醫員、科普宣傳員、交通助理員、民政助理員等專(兼)職人員,實現黨對邊境地區領導的全面加強和綜合服務下沉。河口縣瑤山鄉水槽村委會五道河村實施“四位一體”項目(建強基層組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治理水平)建設,村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共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國家級1個、省級4個、州級20個。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挖掘提升綠春縣平河鎮丫口通道,金平縣金水河英雄十姐妹、白石巖抗日紀念碑,河口縣橋頭鄉放馬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在邊境線上建設了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邊境沿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廊帶加快形成,邊境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
三、面臨的困難挑戰
嚴格對標19項指導性指標和“六個現代化”建設任務要求,把49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還面臨“農村自來水普及質量不高、一村一品發展質量不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重、行政村幼兒園設施有待完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覆蓋有差距、行政村黨群服務中心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我們引起高度重視,逐項加快解決。
四、對策建議
要站在推動邊境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高度,以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確保邊民富、邊疆美、邊防固的目標如期實現。
堅持高位推進,在落實落細責任上下功夫。一是州級層面負責統籌謀劃,實行州級領導、行業部門掛鉤聯系沿邊鄉鎮及行政村制度,并列為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政協“協商在基層”的重要內容,適時調研督導,定期研究推進。二是邊境縣實行黨政主要領導“雙組長”制,組建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建立完善專班運行、協調對接、定期研判、掛牌作戰等機制,實行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合力推進方案編制調整、項目安排實施、資金使用管理、監督落實問效等工作。三是探索實踐結對攜手行動。借鑒東西部幫扶協作等有效模式,在州域內跨縣(市)篩選一批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管理實、黨建強的行政村和有品牌、有影響力、有社會責任心的龍頭企業,攜手結對幫扶一批沿邊(抵邊)村,進一步激活邊境地區發展潛力,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堅持規劃引領,在把握建設標準上下功夫。一是制定完善建設規劃。聚焦“六個現代化”,嚴格按照“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要求,結合“干部規劃家鄉”行動,注重充分引導群眾參與,全面完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規劃編制。二是調整完善“一村一方案”。嚴格對標建設任務要求,著力提高規劃項目與建設目標的關聯度,做實做細建設項目,并納入鄉村振興項目庫管理,做到既不盲目提高建設標準,也不搭車上馬無關項目。三是細化建設指標。緊扣《云南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指導性指標體系》及建設任務要求,結合實際,細化制定具體建設及驗收標準,以便基層把握和后續項目驗收,從源頭上防止因基本標準不統一而各行其是等問題產生。
堅持統籌協調,在提升整體效能上下功夫。一是強化項目統籌。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把總體規劃轉化為“一村一方案”,實化為可行性建設項目,加強部門間對接互動,推動項目建設與鄉村振興、沿邊開發開放、強邊固防等重點工作相銜接,做到集中安排、統一下達、同步推進。二是強化資金統籌。邊境縣應統籌整合各類資金和資源,強化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資金支持保障,確保項目落實落地與資金安排有序有效對接。三是強化分類指導。統籌兼顧,因村施策,緊盯產業發展、“兩污”治理、民生事業等重點薄弱環節,針對性加大項目資金傾斜投入力度,切實解決群眾出行難、增收難、治理難等急難愁盼的切身利益問題,厚植發展后勁基礎,堅決防止簡單一刀切。
堅持突出重點,在發展特色產業上下功夫。一是在把群眾組織起來上作文章。培育壯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積極發展邊境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不斷強化產業發展支撐。創新村企合作模式,在加快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重視建立緊密合作的利益共贏機制,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鼓勵和引導農民通過入股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二是在延伸產業鏈條上找路子。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創新引領,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快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三是在持續增收致富上抓潛力。圍繞打造面向東盟加工制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范區等發展定位,加快完善口岸管理、邊民互市、跨境物流及邊貿產業園等功能,輻射帶動沿邊地區經濟發展,想方設法拓寬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渠道,多渠道促進返鄉在鄉勞動力就業創業,確保邊境群眾留得住、能致富。?
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在邊疆治理現代化上下功夫。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聚焦民族團結進步、宗教和順和諧、強邊固防建設三項重點,全面深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模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邊境一線下沉,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把沿邊自然村寨全部建設成為民主法治示范村,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法治基礎,筑牢強邊固防的人民防線。始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毫不松懈落實落細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嚴管邊境和抵邊村寨,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應急能力、保障能力和檢測能力,筑牢堅不可破的邊境“防護墻”。
堅持文化認同,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上下功夫。聚焦思想觀念現代化,充分挖掘整理沿邊地區民族傳統文化中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素,收集整理一批邊境地區維護國家領土安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感人故事,建設或維護修繕一批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建一批黨組織建設好、群眾基礎好、產業發展好、社會治安好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組織編排一批反映邊境村寨新變化的優秀作品,講好愛國強邊故事,積極引導邊境群眾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成為邊境沿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廊帶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和守護者。
堅持黨建引領,在夯實基層基礎上下功夫。持續推進以“強組織、建陣地、聚人心、固邊疆”為主要內容的邊疆黨建長廊建設,加快培養更多農村“明白人、帶頭人”。把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等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納入村干部、基層黨員教育常態化培訓重要內容,納入中小學教育,搞好社會宣傳教育,確保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在基層有人懂、會運用。探索實踐在鄉(鎮)、行政村(社區)配備民族宗教專(兼)職干部,確保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能到位,為全面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邊境地區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牢基礎。
(責任編輯? 趙芳)